北京环球度假区这种大型娱乐项目,为什么会选择和阿里合作?
新闻链接:
北京环球度假区与阿里巴巴宣布战略合作 科技赋能重新定义时尚的度假和娱乐体验
据悉,今年建成的北京环球度假区今日宣布了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动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的科技应用和数字化体验革新,想知道知友们如何看待该事件?为什么会选择阿里?
坦白说,当看到这个提问的时候我反倒有点奇怪,像北京环球度假区这么大个盘子,它如果不和阿里合作,难道在中国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我的回答或许干脆的甚至有点「生硬」,但我的确想说,阿里是在这个命题里,最适合的合作对象。
且听我慢慢梳理一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互联网将长久的成为我们生活的母题。也就是说互联网将包罗进我们普通人关乎衣食住行的一切,并且这种捆绑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而且不光是个人和家庭,就算是在商业语境中,这几年炒的火热的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其实就是在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互联网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收割掉商业环境中最后的高地。
所以在商业上(或者具体说消费和服务领域),线上和线下的兼容合作将会越来越紧密。而据我了解,北京环球度假区将覆盖七个主题景区、六至七个度假酒店,涉及到票务、娱乐、餐饮、住宿、出行等等服务领域,那么从最合理的商业逻辑上,在选择线上合作伙伴的时候,有两个关键点:
- 一定要用中国本土的公司和模式。
这一点的理由相信不需要我多做解释,如果找来一个洋大爷来嵌入本土化的合作,一准儿的水土不服。9012年了,外来的和尚根本念不好本地的经。
2.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那屈指可数的那几个大佬中,谁能在全流程上操作这件事?百度、头条、京东、美团、滴滴这些肯定是不行。他们要么业务层面相对单薄,要么缺乏绝对的技术底蕴,总之距离能操作这种大项目,能力上的鸿沟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弥平。
其实真正有实力的,掰着手指头数也就是阿里和腾讯。但说实话,腾讯虽然也是我很尊重的公司,可是说起来这件事,它照阿里差的可不止是一星半点。
这里我们来看看曾经联姻腾讯,之后却转投阿里的星巴克的例子好了。
2016年星巴克与微信合作时,对支付宝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排他”,但和微信的合作并没有给星巴克带来在华全新的商业图景,反倒流失了大量的支付宝消费场景。后来其创始人舒尔茨造访杭州, 逍遥子为他画了一副大图景:
天猫卖衍生品(如猫爪杯),支付宝做会员体系,饿了么送外卖,盒马则可以帮助其从写字楼场景进入社区场景。一番论道后舒尔茨大梦恍然,不久后星巴克顺利接入支付宝。
这并不是资本的力量,这是市场和生态的力量。
这种感觉就像是过去来自中东、俄罗斯的资本到好莱坞的时候,6大studio和你谈钱,但从不会和你谈创作,因为你只能提供钱,而不能提供市场。
但现在当中国的市场来到好莱坞,合作的方式已经从过去的“跟着人家玩”到了“咱们一起玩”,甚至有“我们带你玩”的趋势。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量的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已经超过了北美,市场的容量决定了好莱坞的老炮儿们不得不向中国的生态低头。
我和朋友们在聊阿里这些年纵横的底气的时候,很多人会简单的理解为“财大气粗”。而这种解读的荒谬之处在于,如果阿里的仅仅是因为有钱,那它这条护城河说实话也有点太闹着玩了吧。
20年来商业创新所祭奠下来的下来的商业系统,才是阿里最引以为傲的底气。也正是这一点,在和星巴克的合作中,给这个老牌巨星的在华市场重新焕发了新的可能性。
而这里所说的商业系统,正是今年年初开始阿里一直在强调的商业系统的能力,而这次阿里和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合作,在我看来其实正有一些天成之作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放眼中国乃至全球,这个项目都很难在线上线下的消费和服务融合领域找到阿里这样的合作伙伴。
而对于阿里来说,这个项目的量级和规模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用来释放其商业系统势能的练兵场。
请大家记住我今天讲的这些,和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合作是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第一次应用于如此大规模的场景和复杂性空前的线下商业场景,在很多个维度和层面上,这次商业合作都具备里程碑的意义。
对于阿里来说,这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贯穿了天猫、支付宝、阿里云、优酷、飞猪、口碑至少5个事业群的线下服务需求场景,在运营能力上对阿里来说也是一次艰巨的考验。
而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国内的其他平台根本没有上这个牌桌的资格」的最根本的原因。
最后我想聊一下在这次合作中,成为其成败最最关键的部分的依然是身经百战的支付宝。
之前我在很多探讨支付宝产品设计和战略位置的文章中其实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从“社交为王”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支付宝,近几年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不光在产品设计上将“多维场景”玩的飞起,同时还牢牢把控住阿里体系中线下复杂场景的核心C位。
一方面汲养,另一方面又盘活了整体,在支付宝这个路由器的驱动和桥接下,阿里的商业系统,才成为了一个多向勾流的大生态。
开云娱乐官网
所以,我们再翻回头来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北京环球度假区要和阿里合作?当我们回溯这个大平台的脉络和基因的时候,每一步都深深的踩在了商业的土壤中,这种优势形成的护城河,甚至已经比城郭本身,都还要更宽阔。
有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瓷器大了也挑金刚钻。而北京环球度假区这个项目太大,能装下这个项目的盘子可能也就阿里一个。
我们先看看北京环球度假区是什么,这个经过国务院批复,由美国环球影业电影公司和首旅集团共同出资的大型主题公园,在未来将是直接对标上海迪士尼的存在,甚至可以说,用科技手段拿下跟迪士尼的竞争。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公园涵盖七个主题景区、六至七个度假酒店等。除此之外,线上的IP运营,流量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此,将会有涉及票务、娱乐、餐饮、住宿、出行等多维度的服务体系,来服务每年预计超过3000万人次的游客数量,和线上的庞大流量。
那么问题来了,能同时提供票务、娱乐、餐饮、住宿、出行等等多维度服务体系的,并且能服务好环球影业这个大IP的,除了阿里巴巴,国内还有第二家企业吗?
似乎是没有的。昔日的BAT现在似乎成了AT,b蝇营与搜索引擎,T社交与游戏,新型的京东专营电商,字节跳动流量没问题,但基础似乎并不牢靠。而如果我们翻开环球度假区需求类目的,各行业的头部公司:票务出行住宿的飞猪、高的;娱乐的优酷、土豆、大麦、阿里影业,餐饮的口碑、饿了么、盒马;甚至包括零售的猫超、银泰。这些头部企业的背后都挂着阿里系的名头。对于初入中国市场的环球影城来说,阿里巴巴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
在很多人思考为什么星巴克放弃了微信,投身阿里的时候。一条微博就足够回答,当星巴克拥抱阿里巴巴的时候,他并非是拥抱了阿里巴巴四个字,而是拥抱了全中国几亿的用户体系,拥抱了饿了么的订餐服务,拥抱了天猫的新零售理念,拥抱了支付宝的便捷支付和商家运营体系———在我初到北京,初识星巴克那会儿,直到滴滴整合了快的和uber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星爸爸还是仅接受现金和刷卡的。
不仅仅是星巴克,近几年,汉堡王、哈罗单车、茅台、zara,阿迪达斯等企业与阿里的独家合作,其实都证明了阿里的商业系统的优越性。
阿里的优势还不仅于此。在商业系统的完善背后,是阿里对于技术的积累。
在规划中,北京环球度假区会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经营乐园。从行前预订票务酒店、到入园检票、储物、娱乐游戏、园区内消费等多种复杂的线下场景都可以享受智能服务。
在游客进入园区之后,一部手机,甚环球娱乐场至不用手机就可以解决掉所有的问题,刷脸储物、购物、餐饮,在我看来起码可以解决掉迪士尼里面游玩项目的时候手机不知道往哪里放的问题吧。
这些服务的运用,内里是需要阿里的技术积累的,目前也只有阿里才有这样的技术底蕴。还记得17年达摩院开幕的时候,马爸爸说:“阿里是商业和科技结合最好的公司”,如今看来所言非虚。阿里20年磨一剑对商业,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已经让它坐上了业内的第一把交椅。
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2018年的时候,星巴克在三季度全球营运利润率却下降至19%,核心市场亚太地区(包含中国)同店销售下滑1%,那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9年来的首次下降。而签约合作之后,2018年双11,星巴克的股价上扬达至新的高点,今年星巴克的Q3财报显示,星巴克Q3营收68亿美元,同比增长7.93%,净利润14亿,同比增长64%。至于股价更是比之去年近乎翻了一倍。
可想而知,与阿里达成合作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在阿里系的商业与技术的双料支撑之下,绝对可以直面抗衡迪士尼乐园,一同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南北双壁。而游客们也将享受到比迪士尼乐园更加自在,便捷的娱乐体验。
北京环球度假区是一个很大的娱乐项目,涉及到投资,运营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的话,不是一家大公司的话,根本接不下来这么大的盘。
国内有体量能够接下的公司,不超过两手之数。
阿里作为目前国内的互联网最大两个巨头之一,在社交无法撼动腾讯,外卖无法撼动美团的情况下,保住互联网购物和支付的基本盘的前提下,展开多元化运营,是正解。
而且以互联网企业独有的大数据优势,联合线下高科技数字娱乐项目,也必将擦出火花
阿里巴巴旗下有9家公司,分别是淘宝、天猫、聚划算、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1688、阿里妈妈、阿里云计算、支付宝、菜鸟网络。同时还有收购或者入股投资饿了么,口碑,麦乐网,盒马生鲜,高德地图,虾米音乐,UC浏览器,优酷视频等等,可以说阿里巴巴的体量是非常大的,他涉及了各个领域,他是互联网起步的,他也一直在研究物联网,Ai技术,未来科技等等的,不管是这些软件,还是这些硬件,都可以在度假区内物尽其用,这样可以让度假区更加智能。
而且他在中国的名气以及口碑也不错,他的名声已经打到国外了,像这样的一个有实力又有前景的公司,我想没有一个公司会轻视并且拒绝合作的,这种合作是可以打造一个共赢,互惠共利的结果。